3种蔬菜被列入“致癌名单”?用科学辟谣:没有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较真要点:无根豆芽使用的无根剂属于正常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这种物质的毒性很低,实际情况下使用的浓度也很低,不用担心危害健康。但目前我们国家对于该物质尚未出台相关规定
较真要点:无根豆芽使用的无根剂属于正常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这种物质的毒性很低,实际情况下使用的浓度也很低,不用担心危害健康。但目前我们国家对于该物质尚未出台相关规定,禁止在豆芽当中使用添加,建议大家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高品质豆芽。
关注朋友圈,您会发现“长辈儿”转发的帖子多是各种“养生帖子”,而且养生帖子中的绝大多数还是“危害性言论”。具体说来,“XXX吃了XX不治而亡”、“这种食物吃了致癌”等类型信息多被疯传,但这样“耸人听闻”的帖子背后真的是真相吗?用
关于热点新闻,逐一识别真相:
食用“无根豆芽”容易威胁健康,甚至致癌?
社会中传言:“无根豆芽在生长的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无根剂、增粗剂、防腐剂、漂白粉等化学有毒原料,经常食用有毒甚至致癌”。
其实,无根豆芽在生长过程中的确会添加使用“无根剂”,但这些所谓的无根剂其实就是您常听说的“植物生长调节剂”。说到具体比如像赤霉素、6—苄基腺嘌呤、4—氯苯氧乙酸钠等物质,这些物质的添加使用并不会存在所谓的“安全问题”。
“无根剂”存在最大的问题是“归属问题”,由于监管范围划分比较混乱,“无根剂”这类物质既不在市场监督管理局(原食药监局)的监管名单中,也不在农业部的监管名单当中,这样一来就成了“尴尬之事”,所有允许使用的“食品添加剂”和“农用物资”都必须在“允许添加的名单中”才可以添加使用,这样一来添加这些所谓的“无根剂”就成为了无规违法事件。
除了无根剂以外,像尿素一类的增粗剂、防腐剂、漂白粉等添加物质和“豆芽是否有根”并无直接关系,这些物质也没有各位想的那样可怕。您所听到的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领域中被广泛使用,所谓的“有毒”并不是因为“在某种食品中添加了这种物质”,而是由于“过量食用了这种物质”。
具体说来,现实生活中使用的“无根水”的主要成分是“6—苄基腺嘌呤”,这种物质的毒性很低,况且它的添加使用还存在一定的自限性(低浓度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作用,“滥用”不仅无意义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,甚至导致豆芽无法生长)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“无根剂”虽然可以与植物中相应受体结合调节植物的生长,但它们并不会对人体的生长造成相应的改变,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所谓的“致畸、致癌”等危害理论被证实。
当然,任何食品添加剂都有着其自身的“添加范围”,虽然这些“无根剂”一类的物质安全性上并无问题,但是在我们国家尚未出台相关规定之前,现在禁止在豆芽当中使用添加上述物质,建议大家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高品质豆芽。
吃了“炒西葫芦”会产生致癌物,对身体有害?
说“食用炒西葫芦会致癌”主要是由于“西葫芦经过高温炒制后会产生丙烯酰胺”,而丙烯酰胺这种物质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“潜在致癌物”,它的摄入和食道癌、前列腺癌、乳腺癌、口腔癌等癌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。
但请您注意,“任何毒性物质想要产生危害都必须要达到一个致毒或者致癌的剂量”,对于“炒西葫芦”这件事同样如此。
西葫芦虽然可以经过高温加热产生丙烯酰胺,但这个“量”需要具体明确,之前有学者做过相关实验,分别用1200瓦和1600瓦的电磁炉对西红柿干炒和油炒(三分钟和六分钟),发现这个过程中产生释放出来的丙烯酰胺达到了360微克/公斤西葫芦,也就是一斤西葫芦才能产生180微克的丙烯酰胺(干炒和油炒结果一样)。
在《食品和化学毒物学》中对丙烯酰胺的安全摄入量有明确限定,它的安全摄入量上限是2.6微克/千克体重,神经毒性的安全摄入量上限是40微克/千克体重。举一个例子,对于一个体重是65千克的正常人来说,能够承受的安全摄入量169微克。神经毒性的安全摄入量为2600微克,您会发现这两个数字相当于吃了1斤左右和14斤左右的爆炒西葫芦,您觉得靠正常人的饮食可以轻松满足这个“剂量”吗?更何况,安全摄入量并不是指一旦超过就肯定会患癌症,只是说超过这个限定量容易增加风险而已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西葫芦一类的蔬菜而言,一般建议大家可以水煮或者蒸食,这样一来丙烯酰胺的量会大大减少(一般仅有25微克左右);温度上不去,丙烯酰胺的产生量也就没那么多,产生速度并不快。
文章来源:《食品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spk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8/865.html